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乡村振兴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离开农村十年后,他为何走上“回头路”
· 白领回乡创业带动农民增收
· 奉节:集体经济殷实了“空壳村”
· 西海固田拐村:静盼红梅杏花开
· “不夜米厂”出好米农民月工资上万元

  相关文章: 
过去种粮成荒山秃岭,如今栽果变绿水青山
西海固田拐村:静盼红梅杏花开

( 2018-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这两年,村后小山成了史店乡田拐村村民消夏纳凉的好去处。村民田志斌更是在烈日下,穿过整片村庄,一天往山上跑几趟。他邀请记者说:“上面美得很。有时没活干,也要上去看看,心里舒服。”

  站在田拐村后山制高点,极目四望,只见阳光下一汪水库在漫山遍野的翠绿中金光熠熠;整齐划一的梯田间硬化路蜿蜒而下,消失在一栋栋白墙红瓦中。如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这里就是“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

  田拐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西海固中的海字就指代海原。谈及过去情景,田志斌感叹:“过去到山上,一刮风吃一嘴土,庄稼也不行,说实话,我们也不愿到山上去。窝在家里的土坯房,人也不美气,心情就没个好。”

  他指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说:“这都是红梅杏,有1万亩呢。今年虽然遭了冰霜,挂果不行。但我不着急,每天上山看看能干点啥。”

  田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俊告诉记者,2014年村里实施了“坡改梯”,将后山高低起伏不平的丘陵改为梯田。2015年梯田交由企业代管3年,种植红梅杏。企业雇用村民务工,政府按照退耕还林给予村民补偿。

  他说:“村民习惯了种旱地,拿到水地还是种小麦、杂粮,挣不上钱还不利于水土保持。为了实现环境整治,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企业种植红梅杏,企业雇用村民在自家地里务工,这样既能让村民得到实惠,也让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绿水,可以说是双赢。”

  田志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在山上有22亩地,退耕还林款第1年每亩给500元,第3年每亩给300元,第5年每亩给400元。自己在地里务工,每天出工费用100元,现在一年比过去能多挣近2万元。

  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绿水,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田拐村的整村改造工作变得简单。杨彦俊说:“环境整治是整体工程,后山治理好了,村子不配合,水土照样流失也是白弄。2015年村里改造时,一些村民的房屋、自留地面临拆迁,我们担心村民不干,颇有顾虑。但向村民宣讲后,没想到好多村民马上答应自己动手拆,个别没想通的村民也就多做了几次工作。”

  “当时村里一户人家老屋传了几辈人,拆的时候夫妻俩坐在门口一边哭一边让我们拆。”提及过往,杨彦俊颇为感动。

  采访中只要谈到村子变化,受访者无不眉飞色舞。将过去荒山野岭、土坯房、烂土路和如今青山绿水、白砖红瓦、硬化路作对比,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故事;而他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后山上的万亩红梅杏,有人盼望来年风调雨顺,吃上自己地里的杏子;有人打算明年开花时招待城里亲戚来村里玩;还有人没事就在网上看红梅杏怎么能深加工做出大文章……

  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个大西北中南部干旱山区的小山村村民,深刻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他们下一步的打算,则是进一步用行动让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

  杨彦俊说:“村子已经在红梅杏下种植了观赏性油菜花,下一步准备围绕红梅杏、油菜花开展特色旅游观光产业,现在村里近十户已经自费将自家住宅改成了客栈,感兴趣者更是大有人在。”

  虽然没有将自家房屋改为客栈,但田志斌心中早有盘算。他说:“我现在就一心把红梅杏养护好,到时候旅游的人多了,我家开的小超市还能不挣钱?咱现在不着急,就等着明年红梅杏花开。”

(记者杨稳玺)新华社银川6月5日电

 

过去种粮成荒山秃岭,如今栽果变绿水青山
西海固田拐村:静盼红梅杏花开

( 2018-06-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